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拆掉圍牆的教會(下) / 朗.賽德 (Ronald Sider)

向下

拆掉圍牆的教會(下) / 朗.賽德 (Ronald Sider) Empty 拆掉圍牆的教會(下) / 朗.賽德 (Ronald Sider)

發表  Sundog 周三 10月 22, 2008 12:43 pm

城市與郊區教會間的橋樑

傑夫是「邁爾海事工」(Mile High Ministries)總幹事。這個機構,是為了協助熊谷名下幾項事工而成立。傑夫在一九八二年移居丹佛,那時還只是一個西部鄉村歌曲樂隊的成員,加入熊谷後,受到聖經挑戰──耶和華的心在窮人和被欺壓的人中間,這對他是全新的信息。他和樂團都深受感動,回應了熊谷援助高棉難民家庭的計劃。傑夫協助安置這個破碎家庭,幫助他們脫離幫派糾葛,傑夫這樣說︰「神使我的心更加柔軟,關注窮人的需要。幫助一個家庭只是任何人都能作到的小事,但對我個人而言,卻是第一次親身經歷。我感受到他們的切身之痛,我聽從牧師所說︰神要我們有所回應。」

早在一九七○年末,熊谷就想成立一間獨立機構,將旗下幾項事工統籌管理,如咖啡屋、醫療中心、照顧遊民的事工等等。後來在一九八八年,因著葛理翰佈道會,使丹佛的許多教會有一起同工的經驗;於是包括熊谷在內的十所教會主任牧師,同意擔任這改名為「邁爾海事工」的董事,從此成為完全獨立作業的機構。

「邁爾海」的功能在於聯繫大城市的教會與郊區會眾,藉此幫助貧窮的城市教會。十位董事中,三名來自城內教會,其餘七名來自郊區。一個月聚會一次,他們花半小時開會,兩小時禱告和敬拜。他們的目標在提供各項資源,建立並堅固大城市內各項事工,藉此鞏固城市教會。總幹事傑夫,特別強調地方教會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除非一個人加入地方教會,否則因關懷事工而信主的果子,百分之百流失掉。地方教會是改造社區前途的關鍵機構。」

「邁爾海」是郊區和城市教會間的一座橋樑。像城內的西班牙裔教會,在教育事工上,顯然缺乏課業輔導人員,傑夫就向郊區教會招募義工。安迪的「敞開團契教會」找到五間破損的房子,正好可作為許多成長 中的事工之用。但是他的城市教會,財力不足,無力修復這些房子。這時,「邁爾海」就發揮了它橋樑的功能,籌募款項、招募義工翻修房子,然後再交給「敞開團契」使用。

「邁爾海」不只從近郊教會,給城裏帶進短期義工,他們還幫助十戶家庭長期移居丹佛市。

湯樸生夫婦(Liz and Steve Thompson)從一九八六年就加入熊谷,那時湯先生在丹佛神學院讀書,來熊谷實習,後來正式受聘為青年事工牧者。湯先生帶過幾次高中短宣隊到第三世界。慢慢地,他們夫婦和其他幾對夫妻,感到神呼召他們搬到市區居住。一九九二年,前後共有六對夫妻搬到同一地區,他們與熊谷都多少有些關係。住在這樣的區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幫派的火拼槍聲,時常劃破寂靜的夜空。湯樸生夫婦的七歲女兒,就在附近一所黑人佔多數的學校就讀。他們每週聚集一次,彼此扶持,他們都很清楚,這是神的呼召。湯太太盼望成為一名醫生,她在醫療中心與鮑威廉醫師同工。湯
先生則一邊繼續讀法律,一邊在「邁爾海」服事。

熊谷教會在促進城市事工上,的確是驚人成功。不過,這並非熊谷最大特色。事實上,教會本身並非位於貧民區的教會;教會也從未忘記她最核心的會友屬中產階級。雖然他們發起許多服事窮人的事工,正如狄牧師一向所主張的︰「教會的更新主力,主要還是靠中產階層事工的復興。」許多年來,這些才真正是熊谷事工的焦點,例如經常舉辦的婚姻講座退修會、興旺的單身團契、年輕媽媽團契、專為弟兄設計的節目以及一流的音樂詩班服事。

目標團體的建立

湯普生(Roger Thompson)牧師,就一直帶領一個叫「織帳棚」的弟兄團體。他發現絕大多數基督徒弟兄,對結合信仰與工作都感力不從心。湯牧師用使徒行傳十八章1~3節,幫助弟兄瞭解,即使在日常工作中,也應當能積極見證主。每週三早上,湯牧師帶領早禱與扶持。每個月,有兩次早餐會,在清晨六點45分舉行,生動地探討一些相關話題。

柯素珊(Susan Kofer)在一九七二年,開始熊谷年輕媽媽團契,針對有學齡前孩童的母親。許多年來,她們每月在教會聚兩個早上。她們的目標是︰「提供一個讓年輕媽媽可以分享、哭訴甚至跺腳發洩的地方。」由教會安排妥善的顧嬰及孩童聖經故事,讓媽媽無後顧之憂,能輕鬆地喝茶、分享、討論和聽演講。教會常安排一位靈性較成熟的姐妹分享見證。這個聚會,成為年輕基督徒媽媽,帶領未信主朋友來教會的最佳機會。未信主的媽媽,又帶進更多她們的朋友。熊谷開發許多吸引慕道友的新穎節目,好讓這些友誼能持續,進而領人歸向基督。

到一九八○年末期,熊谷的設施已不敷使用。約有一千名會眾,共用一間僅能容納三百人的教會。教會於是外調一部份會友,去幫助一些死氣沉沉的教會,這樣也疏解一些過份擁擠的壓力。熊谷的「街頭學校」事工,校園場地也不夠大,他們的成人主日學也回到教會借用場地,如此一來,更顯擁擠,致使校園事工與教會成長都受到限制。

最後,熊谷合併了一所幾乎破產的小浸信會所,取得一塊差點被法院拍賣掉的三‧五公頃的郊區土地。他們在上面蓋了九棟建築,包括可容納七百五十人的禮堂。他們似乎有意地不願蓋超大的教堂,好讓會友和事工一直大過場地;並且他們要求會友,把車停到位於下個路口的中學,目的在希望會友把焦點放在事工,而不是築起圍牆的教堂或封閉的城堡。他們甚至將熊谷一分會,賣土地所得的二十萬美元,捐給丹佛市區內另一間教會,而不是拿來蓋新設施之用,這樣的作風令查稅人員,相當困惑。一九九一年五月,熊谷搬進蓋好的會所。

意想不到的災難

就在這時,一樁意想不到的災禍,幾乎癱瘓熊谷。搬遷約一個月後,傳出狄牧師犯了淫亂罪的醜聞。會友們簡直不敢相信,這位帶領了他們二十年之久,滿有異象和恩賜的領袖,會如此失敗。會友們深感被出賣的痛苦。狄勒包牧師向教會認罪,並且接受教會處分。一年之後,教會雖然再度接納他為主內肢體,卻永不再聘他擔任牧職。這樣的打擊,很可能拖垮一般教會,但是熊谷多年來最強的地方,就是成功地裝備平信徒。這些信徒更加團結,繼續持守全備福音的異象。到一九九三年,神才為熊谷預備新的主任牧師,繼續帶領教會往前。這就是史密斯牧師(Reverend Jimmy Smith),他說過︰「在領人歸主上,大有能力的教會,必定是藉著實質關懷,以愛領人進入天國,沒有例外。」

教會繼續增長,到一九九四年,大約有一千三百名會眾,他們仍然分四堂聚會。每個月,更有超出一萬人次進出會所,包括老中青三代,有會友和社區居民,參加教會所舉辦的各式各樣活動。熊谷還同時支持二十三個遍佈在廣大丹佛市的「目標團體」事工。

傳福音與社會工作,在熊谷事工上,一直是並重的。教會通訊上,仍然繼續鼓勵由平信徒主導和資助的整全「目標團體」服事,不斷報導正在形成的新事工。單是九四年,就有四個新團體成立。正如我在較早描述過的例子,個別會友也投注相當多的金錢和時間,援助城市事工。除此之外,教會每年也列有十七萬宣道預算,支持四十二個宣教家庭。熊谷也在臨近郊區,開拓了一片新的整全事工服事對象,就是針對婚姻破碎的家庭。關注離婚所帶來的悲劇,正如熊谷傳道人柯愛德(Ed Copps)所言︰「建立了一群新的目標團體。」這項新事工,成長飛快,在一九九四年,熊谷每月增加三十名會友。

這些新會友,絕大多數都是新信主的,這樣高的果效,在熊谷歷史上,也是空前的。

這些年下來,熊谷也有相當大的轉變。大的會所,很容易讓人將注意力圈在教會內的活動。郊區新事工,焦點也多在中產階級身上。傳道人當中,也難有像狄牧師那樣積極、火熱,不斷鼓勵會眾全人投入服事貧民的了。未來十年的發展,將看出熊谷還能保有多少她起初的異象。不過即使有一些創傷和方向上的改變,熊谷仍然秉持她一貫的目標,就是繼續發展、開創關乎全人需要的整全事工,這個大異象是未曾變過的。

信仰與工作結合的典範

史特尼(Tony Sturniolo)弟兄的服事,代表了熊谷最佳的典範。史弟兄是十年前,經由狄牧師個人門徒訓練帶領信主的。他愈多讀聖經,就愈加體認到,無法只是作一個當六天律師,而只當星期天的基督徒。他說︰「當我剛信主的時候,十分火熱。我不希望這份熱火消退,唯一的方法,只有把信仰帶到工作當中。」

史弟兄是史特尼律師事務所(Sturniolo and Associates)的律師。他的專長在離婚法,他接理案子的方式與同業十分不同。不論當事人離婚意願有多強,每一回和顧客見面,他總是先和他們討論復合的可能性。這一部份的時間是不收費的,因為他只能為提供法律服務收費,至於屬靈上的規勸、禱告甚至查經,是不能收錢的,因此他至少奉獻了三、四十%的時間。然而這正是他工作主要目標︰帶領人與基督和配偶復合。

四年前,史特尼因為看見基督徒離婚率也節節昇高,感慨之餘,創立了「婚姻守望」事工。目的在儘早發現問題,以避免離婚的悲劇。過去四年,已有四百對夫妻先後參加過這個團體。雖然其中三分之一到半數,屬非基督徒,但他們用禱告方法及聖經上關於婚姻的教導,卻深受歡迎。

史特尼在熊谷其他事工上,也參與很多。他是醫療中心和邁爾海事工的董事。他同時在「丹佛街頭學校」教憲法課程。一九九四年,他的律師事務所,更在街頭學校對面買下一棟建築,史特尼希望就近學校,以便更佳提供學校和孩子所需要法律上的協助。

史特尼極力支持熊谷所強調的「平信徒事工」。他花許多時間與人分享基督,並且訓練剛信主的門徒。他說︰「人們在星期天通常會帶上面具,平常日子就卸下來。」所以他認為像他這樣的平信徒,比傳道人更容易接觸有需要的人,他堅信「平信徒的事工,是最有效的事工,因為我們就生活在人們當中。透過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所作的基督徒見證,遠勝過教會的任何活動。」

這就是熊谷教會的故事。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