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拆掉圍牆的教會(上) / 朗.賽德 (Ronald Sider)

向下

拆掉圍牆的教會(上) / 朗.賽德 (Ronald Sider) Empty 拆掉圍牆的教會(上) / 朗.賽德 (Ronald Sider)

發表  Sundog 周三 10月 22, 2008 12:42 pm

在領人歸主上,大有能力的教會,必定是藉著實質關懷,以愛領人進入天國,沒有例外。 ─史密斯牧師

美國丹佛市的熊谷浸信會(Bear Valley Baptist Church,以下簡稱熊谷),是一所很普通的教會。假如你在一九七○年間,走進主日崇拜,你不會感到有任何不尋常。這是一間約有百名白領中產階級的教會,年度預算不到七萬美元。座落於另外兩所教堂之間,她的拓展空間實在很有限;傳統保守的會眾,也沒有任何改變現狀的意願。

然而,七○年初,開始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轉變。狄勒包(Frank Tillapaugh)牧師上任後,開始傳講關於平信徒的復興與解放。事實上,他是在教會同意解散所有委員會的條件下,才答應前來牧會。他不希望會友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各式會議上;他鼓勵會眾走上街頭,服事貧窮和心靈破碎的人。

走出城堡的第一步

就這樣,事情開始改變。這些向來注重內省和「屬靈」事務的會眾,開始尋思一些有創意的傳道方式。慢慢地,一個事工接著一個開始了。到一九八二年,熊谷已經有專門為無業遊民、難民、藝術家、前科犯、年輕媽媽和外國學生辦的各樣事工。會眾增長至一千,不過,這時他們仍然在原來可容納三百人的小會所聚會,每個主日分四堂崇拜,因為他們不想把錢花在興建大教堂上。而教會的各項事工,已遍佈整個丹佛市。

這樣的成果,是不是適用在其他教會呢?狄牧師的答案是絕對肯定。他說︰「堅守聖經權威的教會,即使硬體設備有限,也沒有任何理由不能成為龐大事工的基地。不過,教會必須相信,成長是可能的;而且不需要增添新設施,不需要搬到郊區,不需要打電視廣告,就可以辦到。因為,教會擁有國家最寶貴的資源︰不是石油,不是煤炭,乃是以聖經為最高權威,在這樣的價值觀下生活的一群人。每一間信仰聖經的教會,都擁有這項寶貴資產,就是這一群具有愛心,能被信任,對神啟示的絕對價值觀委身的基督徒,然而這項資源卻在銳減中。」

熊谷又如何扭轉局勢呢?狄牧師對這所位於大城市的教會,有清楚的異象︰首先,他不贊成「城堡教會」的心態,就是只注重教會內部事務的閉關作法。他幫助會友瞭解,真正的事工是出到營外,去幫助任何有需要的人。

動員平信徒

其次,是信徒皆為祭司的觀念,使一般平信徒站到第一線服事,是最重要的關鍵。當狄牧師來到熊谷的時候,這個只有百名會友的教會,竟然有二十個常設委員會。現在,這些都消失了。直接服事有需要的人,這樣的「前線事工」,遠比枯燥無聊的委員會,討論地毯用甚麼顏色,來得更重要,更能叫人振作起來。

分辨不同團體的需要,也很要緊。狄牧師協助會友,將丹佛市劃分成不同的「目標團體」(Target Group)─就是將具有某些共同特殊文化或社會特性或有共同需要的一群人辨識出來。

熊谷開發一項新事工時,也極注意會友的負擔和呼召。不管教會領袖們對新事工的異象有多清楚和急迫,他們總是要等到有一批平信徒領袖,也有足夠負擔、精力和恩賜,才開始募集款項和發起新事工。

比方說,熊谷的教會領袖們,一直盼望在當地開始單身事工,然而一般會友都無此負擔。他們等候並禱告了六年。然後,在極短時間內,有三人挺身而出,願意開始這樣的服事。很快地,他們在當地一家館子開始了單身者的週間聚會。從那時起,單身事工就成為熊谷最主要的服事項目之一。「一項事工,即使需等待六到七年才開始,也無妨礙。但當神一旦預備了合適的人,我們就不能受限於現有的組織架構,而阻礙了神的道路。」

下一步,是尋找接觸「目標團體」的最佳方法。這通常意謂著走到有需要的團體當中,而不是硬要把他們拉到教堂。教會乃是要回應人們真實的需要。信賴平信徒也是重要的關鍵。熊谷的領袖,認為他們的角色在於裝備平信徒起來服事,而不是事事由他們主導。傳道人和牧師的職責在鼓勵、協助提供資源和年度的培訓,以裝備所有參與前線事工的義務同工。

熊谷的成長實在是不足為奇的。在七○年代的九年之間,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老會所很快就爆滿了。經過一番爭辯,他們決定整修會所,而不是搬到郊區再蓋新會所。不過整修後的會堂,也只能坐三百人,因此他們就分堂崇拜。共分四堂,其中兩堂是傳統式的崇拜,有很棒的詩班,另外兩堂則比較不正式。偶而,他們就在市區租個大禮堂,讓四組會眾有機會在一起聚會。

熊谷相信大多數教會都能作到他們所獲致的成績︰「任何一所在城市的中型教會,都有能力成長數倍。」

新的事工帶進新的人,新的會眾就意謂著更多可投入戰場的生力軍。一個接一個的事工,就這樣在丹佛的大都會區展開。

熊谷在關注無家可歸人士的事工上,顯示了他們隨從聖靈動工的服事態度。一間教會裏有四對夫婦,閱讀了一本關於神與窮人的書之後,大受感動。他們乃向教會領導階層,提出建議︰他們願意在日常奉獻之外,每月再多奉獻六百美元,作為開創照顧無家可歸人士的事工之用。同一星期,狄牧師的姪兒安迪(Andy Cannon),打電話來,說他正準備離開曼非斯城,搬到丹佛。原來他在那裏就是服事街頭流浪兒的。就這樣,教會雖然尚未籌得足夠款項,但是他們先以信心跨出第一步,雇用安迪為街頭事工牧者。不久,就有兩位作生意的弟兄,奉獻一棟價值五萬美元的大房子,除了給安迪和他的家人住,還可容納三十餘人,他們將這地方命名為「創世中心」。

從收容所到街頭學校

住在這兒的人,都得嚴守中心在三餐、查經、工作分配和見證等事上所排訂的時間表。「大街上的耶穌」是他們稱呼集會用的咖啡室。在男女關係上,他們制定極其嚴格的規矩,因為許多人長期在街頭上,過的是男女混雜的生活。這樣嚴格的管理,在頭六年,造就了十九對相當穩定的婚姻。

八○年初,市政府變更地目,「創世中心」所在地成為購物中心。不過,安迪的街頭事工,已經擴大成為一所教會和一間給高中輟學生上的學校。數年後「敞開團契教會」(Open Door Fellowship Church),已經有百名欣欣 向榮的會眾。會友一半是街頭人士,一半來自郊區的中產階級。一位富有的捐獻者,自願租下教會旁的一棟屋子,「丹佛街頭學校」就這樣成立了,這是專為高中輟學生開設的。狄牧師另一位姪子湯姆(Tom Tillapaugh),是名教科學和數學的老師,搬來丹佛與安迪同工。他們召集了數名高中生,就開始這項事工,湯姆認為︰「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成功的要素在於,求主差派一群肯捨己的基督徒來服事,實際地幫助這些孩子。」

馬棠樂(Dee Oldham McDonald)就是這樣的一位老師。馬老師在一九八六年,從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畢業,前程似錦,因為她是具有特別天賦的黑人老師。她在熊谷的佈告欄上,看到「丹佛街頭學校」急需老師的廣告,就這樣忠心地站在這崗位上直到如今。

今天,「丹佛街頭學校」收有四十五名學生,還有一百五十位在候補名單上等待入學。學生中,西班牙裔佔60%,黑人佔25%,白人則為15%。校本部共有八間教室,一間實驗室,和設備完善的電腦教室及大禮堂。另外兩所分部,一在丹佛,一在科羅拉多泉市。湯姆同時還幫助西雅圖和卡林堡建立類似的街頭學校。

街頭學校的年度預算高達30萬美元,經費大部份來自非政府機構和人士,他們因基督信仰而支持這些計劃。由安迪主領每日的聖經課程和主日崇拜,「聖經課程實際上成為輔導課,」湯姆如此認為,「我們的目標在於建立孩子們的性格和道德價值觀。」熊谷的許多會友,不只在經費上支持這項事工,而且還義務擔任輔導。學校的籃球、排球隊伍,就借用熊谷教會的體育館作為訓練場地。他們也與教會的青少年團契保持密切關係,讓孩子們有基督徒同伴為友。在傳統教會裏,許多人持這樣的看法︰「辦教育是公立學校的事;基督徒只要帶領人歸主就可。」湯姆對這種觀點無法認同,他相當了解學生真正的需要,他說︰「整全的教育──是結合學業、技能、靈性、情感和身體的教育。」

「丹佛街頭學校」的孩子都是來自問題家庭的問題孩子。他們的成長經驗脫離不了毒品、酒精、未成年媽媽,多半沒甚麼是非觀念,極度缺乏盼望。湯姆時常請畢了業的同學回來作見證──證明改變是可能的。一群全心奉獻的老師,嘗試培養孩子在道德上的良知。

同工們,不只白天教書,晚上和週末也都和孩子一起,兼代父母的角色。湯姆說,「我們告訴孩子,『耶穌愛你,我也愛你』他們真誠地相信。」近幾年,學生們信主的比例都在一半以上,超過半數的學生繼續唸大學。

麗莎的男友帶她來「丹佛街頭學校」的時候,她只有十五歲。父母酗酒又吸毒,根本不管她死活。她在高中時輟學,縱情於毒品和宴樂。湯姆說她是「試圖在男友身上,尋找父愛。」麗莎被帶來的時候,已經生了一個孩子,在她離開的時候,還懷了雙胞胎。這些年間,她給大家帶來的困擾著實不小。曾因行為不檢,遭受開除,但是離開兩星期後,她又哀求學校讓她回來,因為這是唯一她能得到真愛的地方。

學校成了麗莎的家,慢慢地,她有些改變。在學最後一年,她接受了主,並且加入熊谷單身團契,開始接觸一個嶄新的世界。麗莎畢業後,進入電腦學校就讀,團契裏的弟兄姐妹還幫忙她帶孩子。今天,她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最近她回學校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同學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這位滿懷信心、能言善道而又穿著入時的專業少女,述說基督怎樣改變她的一生。

丹佛的「內陸醫療中心」是由鮑威廉醫師主持。到一九九四年,位於丹佛最貧窮的少數族裔地區的醫療中心,一個月服務千名以上的病人。九名醫師和二十名護士,都是義務服務,所以中心能低廉收費。同工們總是和病人一起禱告,並邀請他們上教會。這所醫療中心也是熊谷開展的事工。像其他許多事工一樣,最終成了獨立機構(一九八○年中)。不過大部份經費來源和義工,仍然來自熊谷教會。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