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老人靈修學(上)/ 阿祥

向下

老人靈修學(上)/ 阿祥 Empty 老人靈修學(上)/ 阿祥

發表  Sundog 周三 10月 22, 2008 11:39 am

文/阿祥

Becoming Human
大概是七、八年前吧!我的父親離開了他所熟悉的製造業,開始投身教會的老人工作。他在新竹擔任一間老人日托中心的館長,將原本垂垂欲墜的老人日托工作,經營的有聲有色。

父親知道我愛看書,便常常問我對於老人方面的問題有什麼想法。大多時候,我答不上來,一方面覺得自己沒看過相關的書籍,能提供的幫助有限,另一方面,感覺起來三十多歲的自己離老人好遠,我很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老人家的心情,更遑論可以提供什麼具體的見解。

生命因照顧他人而完整

去年讀了范尼雲講自己照顧智障人士感受的小書Becoming Human,從范尼雲身上看到,原來照顧智障者,除了讓智障者得到幫助外,受益更大的可能反而是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因為我們得先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憤怒、害怕,這樣的過程反而是讓人靈性和生命得以成長的契機。

後來我便把這樣的觀念和父親分享,或許要喚起一般人重視老人,進而關懷老人的意願,除了強調台灣即將成為老人社會,現在幫助老人等於幫助未來的自己之外,若能側重「照顧老人會讓我們的生命更豐盛,讓我們更有力量」這一點,也是不錯的方法。

我送了父親一本盧雲神父的書《亞當――神的愛子》,書中描寫盧雲參與范尼雲關懷智障者工作過程,細數他自己如何從一開始的恐懼和不安,到慢慢發現生命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因為照顧智障者而變得更加完整。

幾天過後,父親打電給我,他說你們出版社就是應該要出這樣的書,而且還一口氣下單訂了十本,要在他演講的時候送給聽眾。

或許是因為這段過程,我開始想要讀一讀盧雲1974年就寫成的小書Aging,想知道盧雲(那時他四十二歲)是怎麼看待老人問題,特別是他有沒有辦法解釋,從未經歷過「老」這件事的我,可以用什麼心態來面對老人,甚至是關懷老人。

用兩天的時間,我看完盧雲的Aging。而我真的要說,盧雲辦到了。他不但辦到了,更讓我在閱讀Aging的過程中,好幾次看得激動不已,常常讀沒十分鐘,就要起身喘氣,抒發盧雲文字裡所散發出來的熱情。

三種拒絕最痛苦

Aging這本書,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分叫Aging as a Way to the Darkness,盧雲分析了在當前文化中,老人所可能經歷到種種黑暗;第二部分則是Aging as a Way to the Light,和第一部相反,盧雲從許許多多綻放出熱力和光芒的老人身上,看到「老」這件事如何能為人類帶來希望。

第三和第四部份,分別是Caring as a Way to the Self和Caring as a Way to the Other,盧雲談到身為一個老人關懷者,應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談第一部份。盧雲認為,老人最大的痛苦,來自於「被拒絕」的感受。這拒絕又有三個層面,分別是:被社會拒絕、被朋友拒絕,和被自己拒絕。

被社會拒絕,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對於人的價值,不是從這個人的「存在」(being)本身來看待,而是從這個人「做的事情」(doing)、「擁有的東西」(having)來評價。

這樣的社會風氣,讓人看重「成就」、「達成目標」以及「擁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我們認定這些才能提供安全感,才是真正的富足。而老人,往往就是最沒有能力去成就、去完成目標的一群人,他們所擁有的時間也是最少的,這樣的人,便在有意無意之間,被我們的社會所疏遠。

盧雲甚至說,很多子女去探望老人,都會刻意不和老人談太複雜的事情、太傷神的事情,這種行為立意良善,卻也無意間製造了一個溫室,老人家們住在裡面,再也無法對自己和世界,有真正的認識、了解。

被迫與能幹的自己疏離

也就是在「被社會拒絕」的背景下,讓第二和第三種拒絕更顯難受。被朋友拒絕,是因為隨著年紀漸長,朋友一個一個過世,身邊擁有共同回憶的人越來越少,這是一種和朋友無可避免的疏離,也是最刻骨銘心的疏離。

至於被自己拒絕,同樣也是無可避免,我們的健康、體力、心力、耐力,在與時間的競爭下,逐漸失去,這是一種「失去自我」的過程,換句話說,我們被迫與過往所熟悉,那個能幹的、有效率的自己疏離。

在盧雲的筆下,三種拒絕、三種疏離,讓人看見許許多多老人正在面對的黑暗和淒涼;意外的是,從盧雲對這些黑暗的描述文字裡,我卻慢慢感受到了方向。

或許因為在過去,面對老人,我的感覺總是不知該如何理解他們、該用什麼心情去面對他們,他們所面對的痛苦,和我的痛苦到底有什麼關聯,他們的生活和我的生活又有什麼相近之處。

但是透過盧雲的分析,我突然發現,老人生活中的痛苦,其實和我所面對過的痛苦,是相通的,是有關聯的,我們都嚐過被拒絕、遭疏離的滋味,而這些也都是老人心中的煎熬──原來,我們和老人這麼像、原來,所謂的生命,就是在被拒絕、遭疏離的逆境中,在每時每刻每個人都得經歷的「老化過程」裡,去尋找希望、去學習擁抱。

誠如盧雲所說,「老」,是一種普世性的現象,七、八十歲的老人經歷到老,二、三十歲甚至十七、八歲的人,也在社會、朋友、自我的拒絕和疏離中,嚐到了「老」的滋味;而就是在這一點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了去幫助老人的可能,我們看到,原來我們所受過的傷,正是關懷老人最大的力量來源。

老人帶來盼望的力量

在書裡的第二部份,盧雲則開始介紹老人的光明面,也就是對人類社會而言,效率不高、力氣不大的老人,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力量?

首先,盧雲認為,老人帶來了盼望(Hope)的力量。這盼望和願望(wish)並不一樣,願望代表的還是我們想要拿到某樣我們渴望的東西,願望是一種抓取,是社會太過講究「成就」的通病。

但盼望不一樣。盼望代表的是把抓取的手打開,代表的是就算什麼都沒有了,還是有勇氣去迎向明天,因為有盼望的人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的。

滿有盼望的老人,他們在老的過程裡,一次又一次學習什麼是放棄抓取、什麼是放棄擁有,他們實際經歷過就算所有都失去了,明天依然會有祝福、依然會有新的力量從心中湧現。

這樣的盼望,對人類社會是再重要不過了。因為我們都太渴望擁有、太不願意放下,結果我們有太多東西抓在手中,並豎立起各式各樣的防備與武器,好減少自己的損失。但是老人家不同了,他們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了,相反的,他們可以教導我們,就算損失了又何妨,盼望還是在,失去了反而得到更多。

就是這樣的盼望,讓老人家常常能幽默面對種種的難題和困境,盼望讓他們有了第二種力量:幽默。盧雲說,幽默的力量,打破許許多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界線、藩籬,用喜樂轉化因執著與抓取而來的痛苦。盧雲在世界各地都看到幽默的老人,包括了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世界因為有了這些老人,總是充滿了歡笑。

因為盼望,因為幽默,老人家看到世界的另外一種可能,看見更遼闊的生命。這是一種光明的力量,不斷不斷照亮黑暗籠罩的世界。光明打開世人的眼界,射進仇恨帶來的灰暗,為被「成就」染成單調顏色的世界,帶來色彩。盧雲說,我們都要認真向老人家學習,因為他們能擴大我們對事對物的狹隘觀點,從永恆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我們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諺語,可是這個寶到底哪裡好?盧雲從盼望、從幽默,並且從光明照進大地的角度,將老人的寶貴之處,具體地烘托出來。就像不懂藝術的人,需要專家幫忙,方能看見一件藝術作品珍貴的地方;而盧雲就像是個老人寶藏專家,他讓我們真的看見,老人身上無比的力量。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