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馬鈴薯湯教會 / 梁炳武

向下

馬鈴薯湯教會 / 梁炳武 Empty 馬鈴薯湯教會 / 梁炳武

發表  Sundog 周四 10月 02, 2008 6:34 pm

為什麼叫「馬鈴薯湯教會」?

馬鈴薯湯!稍微辣辣的、具有濃郁香味的韓國美食之一。啃著和手掌一樣大的骨頭,吃著上面零星附著的肉塊,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但還是要到最後,用筷子剖開拳頭般大小的馬鈴薯,才能真正品嚐到馬鈴薯湯的美味。馬鈴薯湯和牛骨湯是最受歡迎的平民美食,每個社區都會有一家因煮好吃的馬鈴薯湯而出名的店。在首爾水落山入口就有一家,若你說他是第二好吃的馬鈴薯湯店,老闆可是會生氣的,這正是道峰山馬鈴薯湯店。這家店位在五層建築物的一樓,似乎是在炫耀僅此一家似的,它的招牌不只一樓有,連屋頂上都有。

這棟建築物的四樓是跆拳道練習場,和一樓一樣掛了一個很大的招牌;但是使用三樓和五樓的首爾光鹽教會(以下簡稱光鹽教會)的招牌就小得可憐,好像被大哥、二哥欺負的么弟一樣,毫無風采。「馬鈴薯湯教會」這個外號就像它寒酸的外貌一樣。

第一次拜訪光鹽教會的人,想要一下子就找到教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同在玩尋寶遊戲一樣,即使是從教會前面路過多次,還是很難找到被遮蓋在巨大看板下的教會招牌。

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因此會友們建議教會換個大一點的招牌,但是趙顯三牧師卻認為沒有換招牌的必要,因為來教會的人並不一定需要看招牌,讓人看見教會的招牌而來到教會固然很好,但是如果為了招牌而和鄰居起爭執,這就與基督徒實踐愛的原則相違背。牧師完全沒有換招牌的打算,初訪教會的人還是得非常辛苦找路,會友在說明教會地點時,自然就會提到馬鈴薯湯店。一開始,大家都會說是馬鈴薯湯店的樓上,但不知從何時起,就變成了說是「馬鈴薯湯教會」。

光鹽教會被稱為「馬鈴薯湯教會」,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會堂、租房子使用演變而來的。教會在這裡聚會已經十年,聚會的人數好像池子裡面的水一樣,不斷地湧出來,現在光成人就已經有九百多人。因為沒有足夠讓大家一起崇拜的空間,於是主日崇拜分為早上五堂,晚上三堂。

幸福哪裡來?

但是,希奇的是,在這又小又擠的「馬鈴薯湯教會」聚會,會友卻沒有任何的不滿。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所看到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愛和幸福,見面時就不住地互相表達愛、讚美和感謝?

「馬鈴薯湯教會」的人感到幸福的原因,在於大家都不以教會為恥。平安部部長金貴植執事說:「雖然曾經也在富麗堂皇的教會聚會過,但從來沒有像在簡陋的馬鈴薯湯教會這樣幸福。」雄偉的建築物並不能餵養飢渴的心靈。這樣說,不是輕視大教會或是消遣他們,大教會反而有大教會要完成的大使命。

仔細想想,馬鈴薯湯和光鹽教會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馬鈴薯本來就適合生長在乾燥的土地上,因此遇到凶年的時候,更可以發揮他的長處。所以歷史學者們強調,馬鈴薯是人類生存艱困時的貴重食物。要是沒有馬鈴薯,很多人在饑荒時會因為飢餓而死亡,託馬鈴薯的福,人們才能保住生命;在缺乏食物的年代,馬鈴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此外,生長在乾燥的土壤裡,馬鈴薯必須靠吸收陽光的菁華才能長得好;並且,如果要吃出馬鈴薯的美味,一定要沾鹽。從馬鈴薯與「光和鹽」密不可分的關係看來,我認為光鹽教會和馬鈴薯湯的相遇,絕非偶然。

會堂很小的大教會

光鹽教會是由許多小巨人聚集在一起追求信仰的共同體。

由於沒有自己的會堂,而衍生了「馬鈴薯湯教會」的外號,所以他不折不扣是個小教會。隨著會友人數不斷地增加,必須擴充崇拜的場地,因而到附近租借了一些辦公室,於是聚會的地方分散各處。大禮堂在馬鈴薯湯店的三樓、國小部和餐廳在五樓、兒童部在隔壁建築物的三樓,教會辦公室在另外一棟建築物的二樓,國、高中部則是在再隔壁一棟樓的二樓。崇拜會堂和辦公室總共分成五個地方,分散在東西南北,好像失散的家庭一樣。要是遇到下雨的日子,就更不用說有多不方便了。

但是,光鹽教會真的是小教會嗎?讓我們來看一下,二○○二年一、二月教會財政部的支出內容。奉獻於設立柬埔寨光鹽大學五千萬韓幣(約台幣一百六十七萬元)、上半年度發出三千萬韓幣(約台幣一百萬元)的光鹽獎學金給十八位優秀的學生、支持光鹽學社興建支出三千萬韓幣(約台幣一百萬元)、過年送出七百箱「愛的水果」給弱勢家庭、支援四噸白米給北韓同胞、支援中國光鹽館建築精米所(place where polish rice)一千五百萬韓幣(約台幣五十萬元)。一月和二月這兩個月,總共奉獻了兩億韓幣(約台幣六百七十萬元)。

一間租房子聚會的教會,助人卻不遺餘力。耶穌說:「要進窄門」,他們捨棄了大門而選擇了窄門。但他們的心裡確實是富有的。

聖經教導我們,不要看外表,而要看內心。光鹽教會的聚會場地,雖然看起來非常狹小、非常不起眼,但是以他們所做的事情來看,卻是很寬裕的大教會。所以,會友們都稱自己的教會是「會堂很小的大教會」。光鹽教會拒絕外在量的成長,而重視內在質的成長。他們最深切的渴望,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看起來不錯的教會,而是成為上帝所喜悅的教會。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希望擁有大教會,只是覺得擁有大教堂又做大事的時機尚未成熟。建堂部部長李東相執事說:「教會要留下的不是建築物,而是人;這是牧師一直堅持的信念。」

「小巨人」、「會堂很小的大教會」,這是過去十年來,光鹽教會的會友所堅持保有的形象。

世界一流企業也認同

趙牧師如此堅持教會應該以人為重是有原因的。剛開拓教會的時候,趙牧師曾赴聖地巡禮,當時他在歐洲看到空蕩蕩的教會,受到極大的衝擊。那些以擁有悠久歷史和美麗建築物自豪的聖堂或教會,裡面卻看不到半個信徒,落到轉型成為觀光地,牧師為此悲痛不已。牧師領悟到,就算留下再宏偉的建築物,如果沒有人的守護,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趙牧師離開「觀光勝地」之後,下定決心,他要留下的不是建築物而是人,牧會時要重視「人」勝過「建築物」。這樣的牧會哲學,十年來屹立不搖地守護著光鹽教會。他說服會友:「建築物固然很重要,但是需要時間,我們不要急,也不要勉強。」趙牧師常說,比這個重要的事情還很多。

趙牧師在設立教會的時候,提出了十大異象。充分顯示出人比建築物重要的牧會哲學所帶出來的具體行動,以下就是光鹽教會的十大異象:

1.成為世界上奉獻最多宣教經費的教會。

2.在國內外設立一百間以上的教會。

3.支持一百位以上的宣教士。

4.發出一千萬張以上的福音單張。

[size=12]5.對國內奉獻最多救濟經費的教會。

6.支持一百名以上孤兒、寡婦的生活費。

7.使一萬個以上的家庭活出天國的樣式。

8.在國內培育出最多活出耶穌樣式人才的教會。

9.培育一百位以上牧者的教會。

10.培育一百位以上社會各界優秀領導者的教會。

若要致力於實踐這樣的教會異象,會繼續租借會堂聚會,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我認為,在這知識革命的年代,以人為主的牧會哲學,真的是很棒的異象,因為世界一流企業所喊出的口號:「最重要的是人,其次還是人」,就和光鹽教會的異象非常相似;單以這點來看,光鹽教會還真是前衛啊!!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馬鈴薯湯教會》第一章)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