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自知之明 / 楊腓力

向下

自知之明  / 楊腓力 Empty 自知之明 / 楊腓力

發表  Sundog 周五 10月 03, 2008 12:04 pm

高中時期的我十分急於改變自己的形象。首先,我最恨自己出身於美國南方。以前流行的影集「比佛利山莊」和綜藝節目"Hee Haw",每每讓我看得臉紅;而詹森總統一開口就是「偶親愛的米國疼包民(編註:美國同胞們)……」聽得我毛骨悚然。在六○年代的美國,大家都覺得南方佬既落伍又無知,還加上種族歧視,我當然要想盡辦法脫離關係。

於是我一字一句地調整自己的南方腔,結果很成功,後來別人聽說我生長於保守的美南都十分吃驚。另外我又發憤勤讀世界名著,希望擺脫狹隘的鄉土味,舉止也一概避免拘泥於任何南方的禮儀規矩,只求率真;並且練習控制情緒,使其役於我而不為其所役。甚至我還改變筆跡,強迫自己的一筆一劃都要與先前不同。

如此一番的改頭換面,可算是成功了。往後的歲月裡,我覺得這樣的自己活得很舒坦。我變得比較不容易受傷,比較開放能變通,這些都是成長期間未被培養,但對我從事新聞工作有助益的。但是直到多年之後,我才發現,後天的人格建設有其限度,尤其是在神所看重的各方面,我其實都徹底失敗了。自私、沒有喜樂、沒有愛心、缺乏熱忱,除了自制以外,加拉太書五章裡所列聖靈的果子我樣樣都缺。我這才終於明白,這些品格是練不出來的,非得聖靈內住、引導,才會慢慢長出來的。

現在我經常按著加拉太書中所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等果子來禱告。我自問有沒有付出仁愛、經歷喜樂、感受和平、表現忍耐?我也明白在這些品格上若有任何進步,都是聖靈工作的結果,並且同意J. Heinrich Arnold說的,基督徒的操練「不是我們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給不給上帝空間,讓祂居住其中的問題」。

到如今我終於看清,自己整個人格重建的大計劃其實搞錯了方向。上帝不是要調教出一個全然不同的人格,當祂揀選我時,就是按著我的本相。

梅頓(Thomas Merton)的文學教授杜藍(Mark van Doren,就是電影Quiz Show的主人翁)在分離了十三年之久後,到肯達基州的修道院去看這位以前的學生,梅頓的改變令教授和其他一些朋友大惑不解。是什麼力量使他從一個紐約大都會的派對狂,變成如今喜愛獨處和靜默的修士?教授後來描述到:「當然他看起來老了些,但是我們坐在那兒聊天的時候,我實在看不出來,他和以前有什麼不同。我曾打斷他憶舊的話題,笑道:『湯姆啊,你一路都沒變!』他說:『為什麼要變?你知道,我們的任務是成為更像自己,不是更不像。』這句話讓我尋思良久,我很高興被他如此糾正。」新約代表著聖靈的領域,也就是上帝在地上工作的極致。當我把前後兩約拿來一比較,就更能看出一些道理來。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要滿懷戰兢,在專業祭司的帶領下,通過一套繁複的儀式程序,才能達到神的面前。耶穌和門徒的關係就個人化多了。但即使如此,他們似乎只捕捉到耶穌說話用意的部份,到末了還大大誤會了祂到世上來的使命。然而聖靈,把「神臨在」傳達得這麼出色獨特,幾乎就像是專為我的靈魂量身訂做一般。

據說英國維多尼亞女皇對她兩任著名的首相印象極不相同。她說和葛萊斯敦(William Gladstone)在一起,我覺得自己是和世上最重要的領袖之一同席,至於狄士雷里(Benjan Disraeli)嘛,「他使我覺得我自己是世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這番敘述使我想到舊約的耶和華和內住的聖靈之別,前者使人敬畏,後者予人滋養。

盧雲在晚年時說,祈禱對他已成為一段主要是聆聽祝福的時間。他說:「禱告真正的功課在懂得靜默,聽到說我好話的聲音。」他承認這話聽來有自我陶醉之嫌,不過他的意思是說,要看自己為神所寶愛,是神揀選要居住其中的聖殿。越是傾聽這個聲音,越不會依他人的反應或自己的成就來評斷自我。他祈求那內住的臨在,日日流露在生活中,或吃或喝,或行路關懷,或遊戲工作。他尋求的真自由來自牢牢根植於「超越一切人間毀譽」之處的自知之明。(本文譯自Christianity Today, Oct 25, 1999 感謝作者許可。)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