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盛餐(下) / 丹尼爾‧瓊恩 (Daniel Chun)

向下

盛餐(下) / 丹尼爾‧瓊恩 (Daniel Chun) Empty 盛餐(下) / 丹尼爾‧瓊恩 (Daniel Chun)

發表  Sundog 周四 10月 02, 2008 8:06 pm

不尋常的教會?

有一次,我們帶了一位慕道友去參加一個教會崇拜。聚會快結束時,這位朋友側身向我們說:「我實在覺得有些枯燥。不過,教會似乎都是這樣,不是嗎?」

我當時打從心底吶喊:「不是的,奉那位慈愛真神之名所設立的教會,絕對不是如此。」當一位誠實的信仰追求者,鼓起勇氣走入某間教會,感受到的竟只是平淡與枯燥、冷漠與孤單,不是很令人難過嗎?

若有個人來參加教會崇拜,會後他想:「哇!這真是一間不尋常的教會!為什麼今天的聚會如此觸動人心、令人振奮?為什麼今天的講道如此豐富?為什麼今天詩班獻詩如此美妙?為什麼這間教會會友如此關心我?真是不尋常!……」

這樣真是不尋常的教會嗎?錯!然而,不少人對教會確實有這樣的感受或看法;結果造成大部分人寧可遠離教會。並非這些人不需要神,而是他們在真理追尋過程中,害怕進到一個教會,發現那教會的聚會枯乾空乏,教會的人對他(或她)漠不關心,講台信息對實際生活不著邊際。難道一般教會不該滿有愛心……,不應有例外,不應有不尋常嗎?

為什麼一間滿有愛與活力的教會,反倒成了例外、成了不尋常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不清楚服事教會及投入福音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誤認為這只不過是教會事工、是一種慈善工作、是無酬勞而自願的,所以不須盡力去做,不須使它卓越。殊不知盡力好好服事神,是關乎永生、是具永恆價值的。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聚會,從起初到末了都凌亂無章。聚會開始時,大家不知道該唱什麼詩歌,每位參加聚會的人,都埋著頭、前前後後地翻著詩本。好不容易有人點了一首詩歌,便唱了起來;似乎這首詩歌能否幫助弟兄姐妹對當日主題有更多提醒或蘊含其它信息,並不是很重要。前半個鐘頭,音響沒聲音,有一扇門隨風拍打,燈光晦暗不清……。

或許我們會說,即使這樣的聚會,只要有一人來到主前接受主,也就算值得了。

一般人聽到這見解,大概也只能附和一番。這附和,對一個不曾真誠努力向神尋求過的問題,算是最好的回答了。

其實,真正該提出討論的問題是:如何能讓聚會的信息,更深植於心、更助益於人;因為,若能,可能將不只是一個人來到主前了。歌羅西書三章23、24節說:「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我們會想盡全力讓教會聚會成為卓越的聚會,乃是因為我們知道,在許多破碎的生活裡,神已將我們心中的空洞填滿。祂雖知道我們全然不配,卻全然接受我們,以慈愛隨著我們,以恩典膏了我們的路程。當我們的生命領受神的救恩,當我們對神充滿感恩,我們必然會願意盡全力服事祂、回報祂的慈愛。教會及福音事工,必因而卓越。

惟獨神配得榮耀

司琴的姐妹在聚會開始時,彈了一首美妙的巴哈作品,因著事先計劃,盼能配合講壇信息,幫助弟兄姐妹學習。巴哈常在神的感動中,譜出樂曲;因此每次作曲,他總在頁角寫著:「惟獨神配得榮耀」(To God alone be the glory)。他深信自己的才華,乃是神的恩賜,也清楚他對神所應盡的責任。

巴哈出生於一清苦家庭。九歲時,雙親於數月間,先後病逝。因此,巴哈被送到長兄家中,並藉著在教堂聖歌隊唱童聲女高音的微薄收入,分擔家中生計。

及至年長,悲劇再度來臨;不僅兒女許多在年幼去世,而且巴哈三十五歲時,隨任職的柯登(Coethen)宮廷領主雷歐博公爵(Leopold)旅遊期間,妻子猝死。等到巴哈返回柯登時,她已安葬一個多月了。

每次死別,都讓巴哈極度悲傷;但他卻總以正面態度,接受這些不幸,不被變故擊倒。由於他對神堅實的信心,在死別中,巴哈看到了那條走向真神的道路,相信死亡只是越過藩籬,領他更親近神;他也從這些變故中成長,從心底孕育出對人的關懷與服事神的熱誠。

為了確保生計,巴哈從小便磨練出非常堅強的生存意志。他盡全力學習,奠定他日後卓越的聖樂服事的重要基礎。搬到長兄家後,巴哈進入該地學校(Ohrdruf)就讀,而且把握機會,在職任教會管風琴師的長兄教導下,努力學習各種樂器和作曲技巧;甚至曾因不希望在燭光下抄譜,被長兄看到阻止,爬上閣樓,利用有月光的夜晚抄寫。

不像貝多芬夢想要使自己的音樂流傳後世,巴哈密切地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結合,盡力服事他那一世代的人。他專心致意,全力以赴,相信如果他的才華能對同時代的人有所幫助,才是對得起神。因此他將自己的才能,完全奉獻給神和他那一世代的人,以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註4),譜寫上千首曲子。這些曲子在十八世紀的德國,常被使用。

事實上,巴哈的作品在他去世一百年後,世人才慢慢領悟到這些音樂的悠美、深博、卓越。如今,他的樂曲《布蘭登堡協奏曲》(註5),被許多人視為巴洛克時期的巔峰之作,而他當時竭盡心力所創作的聖樂,更是為人推崇。有時候,一個人盡力而為,做了些卓越的事,可能未親眼見到它的果效。但這原本就是卓越本體的一部分,因為「惟獨神配得榮耀」。

保留百分之零點一?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需要盡全力?少費一點功夫,在事工的整體成效上,不會有太大差別的。」這觀念其實並不正確。若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盡力,就有了缺陷;當這樣的人數越多,缺陷的破壞性便越大。

若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盡力便已足夠,則全美國每年會有兩百萬人被多扣所得稅;每個月會有兩千個醫院處方是錯誤的;每天會有十二個嬰兒被交給了非親生父母;每小時會有一萬八千個郵件被誤投……。

這些歸結出一個生活定律:若我們不願意被百分之零點一錯待,我們便不應該為自己保留百分之零點一的努力。不論是在餐廳當侍者、在醫院當醫生,或在商店當店員,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待我們,我們就當怎樣對待別人。

既是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教會和福音事工上,也如此盡力呢?若身體不適需要外科手術,我們希望能夠獲得最完善的醫療、有最好的醫師群、最卓越的手術技巧,來醫治我們;我們不希望這些醫師只盡一部分努力。當人們來到教會尋找神、探討生命意義與救贖,教會中這些關乎永生的事工,不及外科手術重要嗎?只需盡一部分努力就好了嗎?我們不應該像我們要求別人以卓越的服務對待我們,一樣地來服事別人嗎?

全力以赴,便是卓越

當然,我們知道我們本非完美,因此也不能要求別人是完美的。我們的屬靈原則是:讓人照神所賜的多少,好好地盡全力而為,便是卓越的服事,得以榮耀神;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持續容忍我們個人的缺失與不足,不需要盡力學得更好。

有一次,我們到貝澳荷拉飲食屋吃早餐,食物竟難以下嚥,薄餅是酸的、招牌雞肉餡餅也過熟。當我們向一位女侍反應這情況時,她相當驚恐,立即給了我們許多薄餅和小香腸,並數度深深致歉。這件事讓我們體會到貝澳荷拉的侍者,不論微笑或是悔過,都出於真誠,而且對缺失立即改善。

即使是貝澳荷拉,也有不完美的時候。然而,在明白他們的缺失,並身陷不完美當中時,他們仍盡力而為,使這間飲食屋顯出其卓越。這便是在教會中,卓越的服事,具體而微的實例了。

我們仍然回去貝澳荷拉用餐,不是因這飲食屋完美無缺,而是因他們顯出那毫不掩飾其過、且盡力接待顧客的卓越,以及無論在卓越之中或過失之時,都仍能盡力接待的關懷。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