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積極思考」的陷阱 / 唐諾.麥庫洛夫 (Donald McCullough)

向下

「積極思考」的陷阱 / 唐諾.麥庫洛夫 (Donald McCullough) Empty 「積極思考」的陷阱 / 唐諾.麥庫洛夫 (Donald McCullough)

發表  Sundog 周四 10月 02, 2008 7:25 pm

未能實現的夢想,乃在所難免。

俗話說,把目光聚焦在杯子是半滿的,比看成半空來得好。我的經驗則證實,當我預期有豐收的一天時,我的身體比較容易離開床鋪;如果我選擇以土司沒烤焦的部分來稱讚太太,我的婚姻顯然比較順遂。

然而,在樂觀的祭壇上,有個重要的真理,常被正向思考的祭司們犧牲掉。杯子固然是半滿的,卻也是半空的。我們為什麼不能不想到事情的負面呢?因為,學會接受未竟之事,才能邁向成熟的靈命。

我們的文化裡,少有比這更難學的真理。未竟之事之所以像咳嗽糖漿般難以下嚥,是由於現今盛行的歪風,姑且稱之為滿杯的錯誤理想;它往往忽視空的那一半,假設一切都可以、且應該是豐盛和完美的。沒有所謂末日的存在,至少不會在今生,以後的事以後再說。謊言強有力的主導了生命。

滿杯的錯誤理想相信,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個人實現和隨之而來的樂趣,他們深深以此為信念。許多傳道人在講台上宣講這種信念。我們所聽到的音樂、看到的電視、吸收的廣告和讀到的雜誌,全都傳講這種自我實現的福音。

完美婚姻?

以婚姻為例,某位女孩幻想能嫁個完美的老公,溫柔、富愛心、永遠善體人意。這幅圖還得加上幾個小孩,顯然是社區中最可愛、學校裡最聰明、教會裡最乖巧的。他們生活在美麗的房子中,就像《好管家》雜誌所標榜的那種。

終於小女孩戀愛了,熱情如火,他看來就是那麼正點。

不管婚前輔導對其他凡夫俗子多麼有用,對她卻沒什麼影響,因為她和未婚夫正享受看似天作之合的關係。等到她發現,老公跟所有人一樣會把汗衫弄髒的時候,就用新的夢想來支持自己。

她殷殷期盼小孩的到來,她為新房子列預算、儲蓄,她結交一群朋友。然而,通常卅多歲時,內在的改變開始發生。抑鬱現身,茫然的不安、無以名之的渴望隨之而來。她依舊愛著丈夫和小孩,只是似乎內心有種空虛。她的美夢成真了,而那正是問題的一部份。現實從來不跟錯誤理想接軌。丈夫有他的難處,小孩打架、爭吵,甚至一棟美麗的房子也不能治癒無聊。一種無法言喻的飢渴,從內心深處冒出,強烈的孤寂淹沒她。

男孩也有夢想。可能讀過太多花花公子雜誌,那些經過修飾的跨頁美女照片,成為他夢中的妻子。當然他也夢想事業發達和隨之而來的社會地位、物質的安全感。

他終於墜入愛河,墜入是很恰當的形容詞,當他被熱情絆住,直衝入急流之中,暗流將他從所有理性和考量中拉開。隨這樣強烈的情緒起舞,多麼有趣!

不過,幾年後,他在床上看著身邊那個女人,顯然她並不是當月的玩伴女郎。他起床、刮鬍子,離開位於郊區舒適的家去上班(那曾經是他的「工作」,現在只不過是份差事)。那差事或許一度讓他外表看來成功,但現在他覺得無聊到連提都不想提。他如同火山爆發,噴發出不安、憂鬱,甚至怒氣。又一位滿杯錯誤理想的受害者。

兩個字

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兩個字,短短的詞,當它在不滿足的土壤中滋長,就成為大問題。這兩個字:要是……;要是我賺更多錢……就……事情就會不一樣,理想會實現……

周遭文化強力認可這種思維。人類潛能運動輕易卸除了良知中對於自私的任何不安、罪惡感,向我們擔保:我們虧欠自己最好的。(不先愛自己,怎能愛別人呢?先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帶給別人好處。)當代管理守則給我們一個希望,如俗語所說,有志者事竟成。對用技術解決困難,抱持近乎偶像般的信心,使我們一窩蜂去參加那些自我成長的講座和訓練營。你在關係上有問題嗎?你要做的是:這個、那個,再加一些這個——一剎那間!完美婚姻,模範小孩,生活有成就,一如底特律生產線上出品的雪佛蘭轎車。

真相是:我們今生絕不會達到這種假的理想;我們所喝的杯是半空的,永遠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樣活在一個破碎的狀態。人類經驗和聖經都確認這一點。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提出人類需求層次論,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在人格發展中的最後一步。他寫道,要得到終極的平靜,音樂家必得搞音樂,畫家必得畫畫,詩人必須寫作。一個人所能成就的,一定要實現,他必須真誠面對自己的本性。

無可避免的失望

馬斯洛說對的是,那種在我們心裡攪動、對於實現的無止息需要。那可能促使某些人達到較高層次的成就,不滿足感相對的較低。但真有人能感到全然實現自我嗎?我懷疑。我還沒遇過任何感到完成所有期望,而徹底安寧的人。除了我們的主以外,很難再想到歷史上還有誰能在臨終之時說出「成了」。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卻因士兵過於疲倦,無法向印度挺進而崩潰、哭泣。現代國際法之父格魯希烏(Hugo Grotius, 1583~1645)最後說:「我沒有成就什麼不虛此生的事。」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John Q. Adams)或許不如林肯那麼偉大,卻也是英明的領袖,他的日記上寫著:「我的日子在虛空和無謂的追求中度過,在無數被回絕的禱告中,祈求我的存在能給人們帶來某些益處。」史蒂文生(Robert L. Stevenson)寫下了至今仍啟發後世、豐富我們生活的話,但他在自己的墓誌銘上寫什麼呢?「這裡躺著一個立意甚佳、少有嘗試、多半失敗的人」。羅德(Cecil Rhodes, 1853~1902)開啟非洲之門,建立了帝國,他臨終時說什麼?「所成之功甚少,未竟之事甚多」。

我們可能想,這畢竟是那些高成就的人;芸芸眾生呢?至少靈命成熟的基督徒能免於此煩惱吧?畢竟,他們有成就生命的應許:神的靈住在他們心中。基督徒確實有時會感到不滿,但豈不是因為沒守住門徒的戒律?他們豈不只需重燃虔誠之心?

使徒保羅寫信給羅馬信徒時,誠實的面對生命中的破碎。在他重申主耶穌基督裡有關神愛的神學大作,羅馬書達到顛峰的第八章,他承認「現在的苦楚」(羅八18)。提醒你,他並不是說到小事。而是苦難——深深的傷痛,不得安慰的痛苦。這問題超過個人單獨的事件。如保羅所見,萬事皆受影響。「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八22)。

信心的動詞時態是關鍵差異。當它和全然勝過邪惡有關,和醫治一切病痛有關,和生命中破碎的片段有關時,坦白說,我們不能用現在式,而是未來式。我們將會經歷到神全然的救恩(這沒有疑問!)但目前來說,嗯,使徒自己寫道:「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八23)。我們的確有神的靈,但只有神的靈同在初結的果子。我們常活在部分成就:杯總是半空的。並不只是我們單純去想,有多一點會更好。不,我們「在心裡嘆息」。渴望從心底深處冒出:我們活在盼望中,而不是成就中。

神所用的苦難

然而也不都是壞消息。苦難本身不是好事,但在良善的神手中,它可以有好結局。

首先,它讓我們有成長的機會。受到不能實現的影響,你不是變好(better)就是變苦毒(bitter)。生命中較多成就的人,看來活得很高貴,通常是不顧自己的傷痛而達到的。柏拉圖駝背。古代最偉大的雄辯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有口吃(他第一次公開演講時,被哄笑下台)。荷馬是盲人,米爾頓也是。華特史考特爵士罹患麻痺。

碰上特別的厄運,你如果想成:事情若不是那樣,一切就會順利……,這是行不通的。情況不可能改變那麼大。華滋華斯說,他最大的靈感通常在夜裡出現,所以他學著在黑暗中寫作。同樣,我們也要學著在黑暗中過活。

我們學到的不只是如何習慣黑暗,且是如何順服地充滿信心,我們信心的肌肉和韌帶,強化到足以屹立於生命中的風暴。如果耶穌,縱然是神的兒子,也從「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8)。我們豈能不必在信心學校上苦難的課程,就結業進入神的同在嗎?

有時,我們在最黑暗的景況下所尋求的神,早已扶持著我們,並且不會放手。有些事必須從經驗中學習,苦難的經歷教導我們神的信實。保羅寫道「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林後十二7),誰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東西?也許除了神沒人知道。可能是難以啟齒,可能是當時人盡皆知毋須贅述。總之,它讓日子難過。所以保羅做了我們每次碰上棘手問題時,應該做的事:他禱告。他禱告求解脫。

一次、兩次、三次,他叩天堂的門。不過沒有任何動靜。那刺還是牢牢的埋在他的肉裡面。卻另有東西為他而開:他進入了新的見地,更深的信心。他學到,縱使許多東西缺乏,日子也能照過,但有一事不可或缺,超越所有其他事物的重要性,難以匹敵。

他發現的那件事,就在他的苦難之中,或許唯因他的苦難才能發現:神的恩典夠用。夠用來做什麼?他沒說。而這可能正是他要說的。就是夠用。一個句點!夠讓堅忍成為可能,夠讓你縱然絆倒、血染雙膝,仍能繼續旅程。夠在一切屬靈的耐力都耗盡時,仍可邁步向前。就算天色黑暗看不清事物,仍夠讓你的眼睛注視前方的地平線。

那對未來的窺見,領向第二條路,使得飲半空之杯的痛苦,能被良善的神變為益處:現在的受苦帶來盼望:「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保羅說,「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五3~5)。未竟之事讓我們向前伸展,讓我們懷著期望,瞇眼看見成就之時。渴望是一股驅動力,一種不止息的力量,將我們往前拉向神的未來。

哲學家羅素 (Bertrand Russell)試著如此描述他內心的渴望:「我生命的中心一直是、永遠是可怕的痛苦:一種好奇,狂野的痛。尋求這世界以外之物,那改變形體的、永恆的、屬天之樂的視野:神。我沒找到,也不認為找得到,但對它的愛是我的生命。那如同對鬼魅的熱愛。有時它使我充滿怒火,有時充滿強烈的絕望;那是溫柔、狂野和工作的來源,它灌注、充滿我的每一種熱情。那是我的生命之泉。」

基督徒的盼望

基督徒的盼望通常也是一種「好奇、狂野的痛」。但與羅素不同,它有明確的受詞。我們渴望的不是鬼魅,而是道成肉身、成為我們拯救的神。那位要成就祂充滿慈愛創世目的、永在的神。「願你的國度降臨」我們如此禱告。為什麼?因為神的統御治理還沒全然臨到。「我們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八23)。

我們需要探索真正要的是什麼。我們誤以為自己知道:一段可填補空虛的新關係,一份可滿足不安的新差事,一次新的、比上次更興奮、進入更多高潮的屬靈經歷。另一棟房子、車或玩具,能提供更長期的逃避。以致我們疲於奔命,從一個新玩意兒到下一個,馬不停蹄,因為沒有東西能填補虛空。魯益師說過,我們犯錯不是因為渴望,而是因為渴望的太少。假如我們知道,真正尋求的是神;只有祂滿滿一杯的同在,那純淨、滿溢過杯緣,百分之兩百祂愛的蒸餾,能止我們的渴。

如果此生有能尋見的快樂,那就盡你所能,想辦法攫取,緊緊抓住找到的任何快樂——然後習慣它從你手中溜走的失望。但若那是在神裡面找安息,安於那位超越我們生命、時間的神,那麼靠神夠用的恩典,將你的眼目抬起,越過現時的破碎,使視野延伸向神的未來。盼望提供堅忍動力,盼望從盤根錯節的不安渴望中,清出一塊夠大的空地,給耐心足夠的空間來紮根。盼望,幫助我們接受杯子半空的現實。

(本文譯自Christianity Today, Sep., 1985)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