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重新界定教會使命 / 麥拉倫

向下

重新界定教會使命 / 麥拉倫 Empty 重新界定教會使命 / 麥拉倫

發表  Sundog 周四 10月 02, 2008 6:46 pm

  歷史上,教會為了因應不同時代的外在需要,或者因受外界的擺佈,有過不同的表現。例如:有時候,教會揭發異端,消滅了它;可是有時候,教會本身被人中傷為異端組織。有時候,教會阻撓科學的進步,有時候卻大大促進科學進步;啟發資本主義(capitalistic),又批評資本主義;打擊別的宗派,又宣揚合一……

  有時候,我們發覺教會同時在做相反的事。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到後現代時也不會改變。不過,更讓人驚訝的是: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基督教教會好像都沒問過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我相信到了後現代,這種有關對使命的亂七八糟狀況,一定要改變過來。新的教會必須界定,或者重新界定自己的使命。當然,各地教會依情況與環境會有不同的考量重點;但是,我相信有四個凌駕一切的價值,在新教會的使命裡仍會名列前茅:

 讓基督徒更多

 讓基督徒更好

 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

 讓世界蒙福

哪一個是首要的?

  顯然,四個使命都要做,但按什麼次序呢?有人會主張,列在第二的應該優先。為什麼呢?因為屬世的、名義上有信仰的大眾歸主後,一定要由原有的基督徒來栽培。所以,更多之前,要先有更好的。

  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說:改良現有基督徒的任務(儘管我們脾氣壞,又頑固),比重新培養一批又新又好的,更叫人氣餒。所以,達到更好的最快方法就是先達到更多。

  或者,也許根本就不是兩件事。要把兩件事分先後,或許根本就搞錯了。這兩件事就像是脈搏跟腦波一樣,對生存一樣重要。其實,要是我們真的在培養更好的基督徒,他們自然會關心傳福音,領更多人歸主;要是我們真的期望傳福音成功,就知道必須面對把信徒帶得更好的要求。所以,到後現代時,當我們把兩個任務併起來,合稱「栽培信徒」,我們或許會做得更棒。但不論用什麼理由,我們都要面對現實:我們現在做得不夠好。

  新的教會必須面對軟弱,認真想想,以幫助大家做更好的基督徒。那麼,更好的基督徒會是什麼模樣的呢?新基督徒的輪廓是怎樣的呢?那是每一個牧師、每一個認真的基督徒,夜裏輾轉難眠禱告以求的。不論輪廓是什麼,一定要真實。這是我喜歡福音書的地方:我們看到耶穌呼召門徒走最好的一條路,門徒卻相當平凡愚昧,像我們一樣,一路前行,跌跌撞撞。聖經反映真實。

  然而,聖經持守的一個理想觀念:人能夠「重生」。人可以培養出主所宣示的門徒樣式,就是實話實說、愛仇敵、勝過法利賽人的偽善、啟發疑惑的人、心靈疲乏卻聖靈充滿。耶穌可以把漁夫、貧農、知識分子、平民的烏合之眾,變為成就奇事的人。祂就是可以從我們這樣的原始材料著手。

對慕道者敏銳

  這是新教會使命的另一部分。新教會越來越需要從「更沒有經過處理、更新」的材料著手──種種還沒接觸到的「新」人,例如:音樂電視迷、新紀元信徒(New Agers)、離過婚的、吸毒的、懷疑的知識分子……;給他們希望,在新的世界裡,成為新的基督徒,新的執事。

  針對「新」人的新態度,早就在興起。近年來,一直有個時髦用語,叫「對慕道者敏銳」。這個概念是新教會使命的關鍵,因為舊教會越來越敵視慕道者。不只音樂而已。過時落伍的音樂,是最不嚴重、最表面、又最明顯的教會問題。讓我談談幾個更深一層的態度問題。

  在新教會裡,看待非基督徒的態度會改變。我們會越來越不把「世界」看成壞孩子,害怕他們、跟他們打架、抗拒他們、想用法律控制他們,帶著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嚇唬他們。反而會越來越把「世界」看成有需要的鄰舍,他們還沒有尋獲我們已得的恩典;他們會得到我們的愛,因為神愛他們,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 16)。

  我們每談到對慕道者敏銳的教會、事奉,恐怕大家一直都忽略了一個小細節:對慕道者敏銳的基督徒。新教會的基督徒一定要真心愛非基督徒;必須看見他們的使命,是幫助那些未歸主的人,不是「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太二十三15b),而是作耶穌基督有力的追隨者。

教會應該成為有使命的群體

  耶穌給我們的夢想(蘊含在「神的國度」的群體形象裡),不折不扣地是個共同的、家庭的與社會的夢想。這個夢想,不只是產生更多更好的基督徒個人,卻像博物館裡的雕像一樣彼此孤立;而是生機勃發的群體,有動人的寬恕、大聲的讚美,有果效的使命。夢想啟示的未來景象,不是遺世的天使,虛無縹緲,在孤雲裡獨弄豎琴,沉醉在自個兒的幽思裡。神國度的景象,是現實的城市,街上熙來攘往,樓房響應讚美聲,全城洋溢群體的榮耀。

  所以,我現在認為,不把建立真正的基督徒群體當作使命核心的根本立場,就是向現代的觀點投降。好些作者已經帶頭,提醒我們注意這個遺漏的使命,最值得注意的是紐畢真,及福音與文化網的成員。《有使命的教會》(The Missional Church, Eerdmans出版,1998)說的正是這個觀念,也是本不容低估的重要著作,由福音與文化網協力完成。他們清晰點出的二個遠景,一方面要「讓群體肩負使命」,另一方面要「讓使命造就群體」;認為教會的本質就是一個使命群體,群體存在,是憑藉使命、在於使命,也是為了使命。然而,群體不只是實用的使命工具而已。使命本身讓人在耶穌基督的靈裡,建立真正的群體(也就是神的國度)。

教會是為了讓世界蒙福而存在的

  前面那句話,如果你很仔細地讀,大概注意到,至少對我來說,終極的群體不只是教會本身。換言之,我相信在後現代的教會,大家會越來越把自己存在的目的,看作超越自我的事物。我們會明白,教會是神國度的催生劑。這就是「讓世界蒙福」這句話的由來。

  有個比喻可以讓我們明白這一點。想想看,我們是建設住宅區的現代建築公司。目標是:為公司和未來的居民,建設大型住宅區。於是,砍掉樹木、刮除表土、填平沼澤地、開鑿河道……。砍伐附近的一座山,然後露天剝採,得到建屋修路的原料。住宅區的泥沙在下游的海灣淤積。動物逃的逃,死的死。原生的植物被黑膠盆的觀賞植物代替。不過,因為這些問題,住戶通通看不見,也不用操心;我們就沒有注意。其實,我們不是不關心,而是沒有注意;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開發成功的重大影響。開發成功是惟一目標。住宅區落成,居民入伙,我們獲頒規劃理想社區獎。

  這就是現代教會一直習以為常的。世界是教會得到資源的地方。可以把人從鄰里割裂出來,只要再多多送進教會就好了。可以貶低他們「屬世」工作的價值,只要讓他們多參加事奉就好了。可以收回投注在藝術、文化的心力,只要有好的詩班、漂亮的禮拜堂就好了。畢竟,我們是在拯救沉船上的個人。鄰里、經濟、文化,除了個人靈魂一切都會沉淪,誰還會在意那些呢?我們可以培養更多基督徒,造就更好的基督徒、蓬勃的基督徒群體……不過這是犧牲世界,而不是為世界好。

  我們進入後現代世界時,必須問自己幾個不好答的問題:世界是一座山,要被砍伐、露天剝採,好讓教會得益嗎?還是說,教會是為了讓世界好,讓世界蒙福而存在的催化劑?你知道我們必須選哪一個答案。

  有幾個月,我為這個大難題而掙扎。我不懷疑自己是基督徒,卻開始疑惑:怎樣才算好基督徒?

  好基督徒的定義,在現代後期會跟後現代世界大有分別(就正如好的中世紀基督徒,跟好的現代基督徒,有很多差別)。也許,到了後現代,不會有通用的定義。而沒有通義這一點本身,就跟現代觀念顯然有別;因為,現在每個團體都假定各自的「模範基督徒」就是惟一的基督徒模範。我們願不願意,變回小孩子,重新學起呢?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教會大變身》第二章)

  

-----------------------------------------

  

書名:教會大變身──後現代教會發展新思維

   The Church on the Other Side - Doing ministry in the postmodern matrix

作者:麥拉倫(Brian D. McLaren)

   曾從事教學與諮商的工作;之後在巴爾的摩─華盛頓區,創立香柏嶺社區教會(Cedar Ridge Community Church)。常應邀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公開演說,涵蓋的主題廣泛,包括靈性的追尋、信心及懷疑、後現代主義、聖經研究、傳福音……,以及如何將信仰與文學、電影、音樂、視覺藝術、生態學加以整合。

  麥拉倫被票選為2005年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的福音派人物之一!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