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盼望:未來的回憶 / 艾倫德 (Dan B. Allender)

向下

盼望:未來的回憶 / 艾倫德 (Dan B. Allender) Empty 盼望:未來的回憶 / 艾倫德 (Dan B. Allender)

發表  Sundog 周四 10月 02, 2008 6:40 pm

約翰和瑪莉亞隨著醫生走到走廊外,女兒病房的房門在身後輕輕地關上。醫生直視著瑪莉亞,說:「妳的女兒情況沒有進展,白血球數目一直往下掉,對我們的治療沒有反應。我對她的結果不樂觀。」

約翰的心思一下子飛到「結果」這個字。醫生的意思是珍妮佛就要死了,就要死於白血病了。醫生既不再建議其它的治療選擇,甚至給一點點希望的暗示都沒有。他只說,如有任何變化,隨時聯繫他。但對約翰和瑪莉亞來說,卻像是生命走向盡頭。

他們的女兒在五星期之後去世了。隨著夏日結束,瑪莉亞看著其他鄰居小孩準備開始上學去,他們準備帶新的便當盒,書包裡裝著還很空的講義夾、空白的筆記、還帶著些許的緊張興奮。瑪莉亞在客廳裡,躲在窗簾後張望。她的臉沾著滴滴眼淚,雙手如想復仇般緊抓著布簾。

每個孩子蹦蹦跳跳經過她家門口,她都覺得心碎。今天是開學日,她女兒現在應該是奔下樓來,和她的朋友準備衝去上學的,她常常什麼事都遲到,惟有如今的死亡卻不遲到。瑪莉亞看著校車裝滿蓬勃生氣緩緩駛離,接下來街道上是一片寂靜,只留下她的種種回憶和破碎的夢想。

瑪莉亞告訴我,她從來沒有覺得如此無力,如此空虛過。她好想抓一件珍妮佛的衣服和一雙鞋子,開車送去學校。她知道這種衝動很怪異,也很不理性,但是她覺得如果不這麼做,彷彿是背叛了女兒。她想像著自己把衣服和鞋子帶去學校後要做什麼,然後又看見自己頹然跌坐在校園裡,祈求上帝把她的女兒還給她。

她知道女兒是沒有辦法回來了。她內心想開車去學校的衝動死去了,但其他所有渴望也同時死去了。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她的女兒死去了,第一次瞭解沒有任何辦法,包括公開羞辱她自己和上帝,都不可能把她的女兒帶回來了。在這一天,她所有的渴望、所有的夢想都死去了。

接著幾個月瑪莉亞一直處於沮喪憂鬱的狀態。由於她不再寄望生命能提供任何目的或快樂,所以她完全失去對未來的遠景盼望。瑪莉亞陷進了無力感和絕望的漩渦裡。

令人發狂的呼喚

年復一年,日常生活中頂多一些很平常的起伏得失,但是,生活卻也可能在一剎那間變得萬劫不復。我們大多數時候不會覺得無力,但是當暴風雨般的時刻來襲,掀去我們靈魂中的屋頂時,我們只能赤裸無助,又完全無能改變一點兒風向。我們完全無力限制悲劇的打擊範圍。

當暴風雨來臨時,我們典型的反應是被那股狂風激怒,大為憤慨;或是轉頭不理那損失,滿心退縮放棄,意氣消沉。大多數人選擇後者,因為我們一旦放棄渴望,損失就不會顯得那麼嚴重。但是退縮放棄永遠是一種背叛,不僅是背叛了人的渴望,而且也背叛了盼望。

盼望很安靜,有時會不斷呼喚人對未來產生夢想。現在的時刻,不足以完全滿足我們的靈魂;不論好壞,我們都渴想有更多的什麼,這渴求正是聖經所說盼望的根源。盼望不可能被消滅盡淨,但它或許會被什麼東西麻痺,或沉沉入睡。即便如此,它仍然能發揮功能,只是以一種較物質性或較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希望贏得樂透彩券,或是期望買部新車。

聖經裡所說的盼望,是對於未來的一種實質性信心。盼望會定睛於被風暴打擊過後靈魂中殘存的碎片,不但興起重新再造的願景,而且是再造起一個比先前更有目的、更有意義的生命。盼望是得到深度平安的夢想,是對喜悅的期待,它流過我們生命,促使我們站起來重新再造,讓我們心中有遠景有異象,讓我們能為尚未成真的事情冒險向前。盼望利用失落感和無力感的經驗,作為寫出嶄新而令人意外的故事素材。

當我們失去盼望,我們會停止回憶,也不會訴說一些能引起我們渴望和期待的故事,思想只會變得愈加狹隘,專看失落,而不去看有一天會必然成真的事情。

當瑪莉亞的沮喪愈來愈深的時候,她很聰明地選擇就醫,醫生開給她一些抗憂鬱的藥物。藥物固然有幫助,然而,最深的變化,卻是在瑪莉亞和約翰開始訴說他們女兒的故事時才產生。珍妮佛是個早熟又聰慧的孩子,她的許多故事直叫她的父母又哭又笑。然而在珍妮佛去世的前三個月中,約翰和瑪莉亞絕口不提這孩子的故事,好像全被忘記似的。但是當他們開始回憶並訴說時,兩人一起痛哭,而不是分別憂傷。當他們可以一同哭泣時,慢慢也可以一同笑起來了。而當他們能笑出來時,他們感到一種奇異的輕鬆感,而且很稀奇地發現:他們感覺到盼望。他們並非錯誤地期望失落能被填補或移除;他們深知這將會是餘生的傷痛。然而,就某方面來說,他們卻能開始盼望上帝會帶來一生無法抹滅的平安和喜樂時刻。

上帝允許傷害和心痛進入我們生命時,確實令人困惑。但奇特的是,在損傷與失落中,祂也以一種既神祕又令人幾乎發狂的方式肯定祂對我們的愛。令人發狂!上帝攪擾了我們,但又會撫慰我們,並贏得我們的心。

為什麼醫治之路一定要這樣受苦?沒有任何方法足以完全解釋上帝的意圖,或能把受苦變得似乎是好事,但是,耶穌的話語裡,讓我們可以在失落和安慰之間找到一種奇異的關連性:「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兩者是如此顯著地並列,使這句話更顯得若非瘋了,就是無比真實。有福,意思是快樂和喜悅豐盛滿溢。耶穌這句話聽起來充滿詩意,令人愉快,直到像前面的例子那般,你的女兒死於白血病,或你的兒子慘死在你的車輪下。然後這句話,或成了一句好聽而蒼白貧血的陳腔濫調,或者成為一句澎湃有力改變生命的真理。

保羅用這樣的詞句描述生命中的受苦──「至暫至輕的苦楚」,用來比較那在天家等著我們的榮耀。他說,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6〜18)

持續成長的盼望可以分成兩方面:以信心的眼睛看那「現在還不是、但有一日會是」的;還有那「現在已經是、但有一日會更加美好」的。惟有透過信心的鏡片,可以把受苦變成具有遠景視野的觀點。當我們能憑信心記住上帝如何挽救我們過去的某些部分,我們就更能期待,在未來祂將如何救贖我們。信心是盼望的基礎;盼望是吹來的風,在盼望的風帆裡,把信心送進未來。

盼望:未來的回憶

信心和盼望是密不可分的連結在一起。信心是關乎過去的盼望;盼望是關乎未來的信心;而愛,是「信心的回憶」和「願意盼望」這兩者所結出的果實。馬塞爾(Gabriel Marcel)將盼望定義為「對於未來的回憶」。在他優雅簡潔且深深出人意外的話語裡,他把我們的未來和我們的過去連接在一起;信心併著盼望。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有相同的看法:「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如果我有信心,我就有盼望;如果我沒有信心,我就不會對未來懷著喜悅的期待。

盼望不該僅僅被解釋為一種心願。 如果我說「我希望明天結婚的日子是個好天氣」,我用「希望」這個字代表我的渴望或心願。聖經裡所說的希望不同於心願,而是堅定確鑿的。如果基督曾第一次降世,那麼我也同樣肯定祂將再來。

  「祂將再來」和「我們將復活」的應許是如此豐盛,以至於滿溢而淹沒了我們不確定的現在。這遙遠的未來將希望注入我們近期的未來。這遙遠的未來(它或許明天就發生,也或許一萬年後才發生)是肯定的:祂將必再來,而且萬物都將以超越我們無邊想像的方式被贖回。這遙遠的未來溢滿了近期的未來,即使死亡也不能竊取神所印記予我們生命的目的。對遙遠未來的信心,就是那張能保護我們踩踏在現在和近期未來這高纜線上的安全網。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醫治之路》第八章)

-----------------------------------------

書名:醫治之路

The Healing Path

作者:艾倫德(Dan B. Allender)

於韋斯敏斯特神學院獲神學碩士學位,並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獲心理諮商學博士。擔任諮商教授多年。著有The Wounded Heart一書;並和克萊布博士(Dr.Larry Crabb)合著Encouragement - the Key to Caring及Hope for the Hurting二書;和朗文博士(Dr. Tremper Longman)合著四書: Bold Love、Cry of the Soul、Intimate Allies以及Bold Purpose等。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