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討價還價的禱告(上) / 楊腓力

向下

討價還價的禱告(上) / 楊腓力 Empty 討價還價的禱告(上) / 楊腓力

發表  Sundog 周三 10月 22, 2008 1:04 pm

討價還價的禱告

作者:楊腓力(Philip Yancey)

譯者:徐成德

聖經中的禱告是冒昧、堅持、不顧羞恥、不講禮貌的;

更像露天市場的討價還價,不像教會中客氣的喃喃自語。

~華特.溫克(Walter Wink)

我參加的教會,聚會中保留一小段時間,讓在座的會眾出聲禱告。多年來我聽過無數禱告,大多時候都讓人覺得太過禮貌了。不過,有一個禱告,因其赤裸裸的情緒流露,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一名年輕女子以她清晰卻顫抖的聲音說:「神啊,我被強暴後非常恨你!你怎麼可以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會眾頓時安靜下來,沒有翻動紙張的聲音,也沒有人在座位上扭動。「我也痛恨教會裡想要安慰我的人。我不想被安慰。我想報仇,我要對方也吃苦頭。神啊,謝謝你沒有放棄我,教會裡有些人也沒有放棄我。你一直跟在我身後,現在我回來了,並且求你醫治我靈魂的傷口。」

我在教會中聽到的所有禱告,以這個禱告與聖經中反覆出現的禱告風格最為相似,特別是神最喜歡的人,諸如亞伯拉罕和摩西的禱告。

我在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自傳中,也看到聖經中常見的禱告風格的例子:

我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為他們中間有一位牧師開場前的祈禱情景,這幾年來時刻在我眼前閃現,成為激勵我與困難搏鬥的力量泉源。他感謝上帝,感謝祂的恩賜、祂的仁慈、祂的寬厚以及對全人類的關懷。他還冒昧地提醒上帝,祂的某些子民所受的蹂躪要比其他人多,但祂有時候似乎顯得心不在焉。他說如果上帝不顯靈讓黑人擺脫苦難,黑人就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新的生活。阿們!

在曼德拉出現之前的一個世紀,一位既廢除奴隸制度又參與女權運動的政治領袖───索傑納.特魯斯(Sojourner Truth,譯註:她原名伊莎貝拉.鮑姆弗里〔Isabella Baumfree〕,自己以前也是個奴隸,後來改名。Sojourner Truth意謂「真理寄居者」),便曾毫不客氣地將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放進禱告中。她的兒子生病時,她禱告說:「神啊,你知道我多麼愁煩,因為我已經告訴你很多次了。喂,神啊,幫幫我兒子吧。假如你有困難,像我一樣,而我能夠幫忙,像你能幫我一樣,你想我會不幫你嗎?是的,神啊,你知道我會幫你的。」當她在經濟上遇到困難,便禱告說:「神啊,你知道我沒有錢。不過你可以感動人來幫我。你一定要感動人來幫我。神啊,除非你這麼做,不然我不會放過你的。」

這兩則相隔約有一世紀之久的煩躁禱告,其實依循的是聖經早已鋪陳好的軌跡。

討價還價的人

以信心聞名的亞伯拉罕,在異象中聽見神的聲音。神與他單獨談話,甚至親自到他的帳棚拜訪。神以誘人的應許吊他的胃口,其中一個正中下懷:神向他保證,必有大國從他而出。亞伯拉罕第一次聽到這個應許時七十五歲。接下來幾年,神又加重籌碼,暗示他的子孫會多如地上的塵土和天上的星星。

與此同時,歲月卻匆匆流逝,亞伯拉罕在別人含飴弄孫的時候,仍然膝下無子。他知道,自己的生育年齡沒剩下幾年。於是,亞伯拉罕便利用另一次神來拜訪的機會,間接地威脅說,他打算透過家中的僕人來得後嗣。終於,就在亞伯拉罕八十六歲那年,他聽從了始終不孕的妻子撒拉的建議,真的這麼做了。

神再次拜訪亞伯拉罕的時候,那個後嗣,一個名叫以實瑪利的兒子,已經十幾歲了。他因為撒拉心生嫉妒而遭殃,如今在沙漠流浪,無家可歸。這一回,神又向亞伯拉罕提起了那個應許。亞伯拉罕笑出聲來,帶著諷刺的口吻回答說:「一百歲的老人還能夠有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孩子嗎?」(創十七17,現代中文譯本)。撒拉也認為這是個刻薄的笑話,嘀咕說:「我衰老了,我的丈夫也老了;我還會有喜嗎?」(創十八12,現代中文譯本)。

神的回答聽在亞伯拉罕耳中,想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他確實會有個孩子,但是首先必須在他的身上動個小手術。於是,亞伯拉罕同時成為割禮之父和以撒之父。

我們將會發現,這種聲東擊西,讓亞伯拉罕站起來,又把他擊倒的模式,其實是在為稍後將要上場,一次亞伯拉罕與神之間的精彩對話,鋪陳背景;事實上,那是一次非凡的禱告。禱告的一開始,神先說話了:「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創十八17),從某個角度來看,神的這番話,似乎就是在承認,祂與亞伯拉罕之間已經是一種真正的合作關係,因此,當關係中的一方要作出任何重要決定前,都必須徵求另外一方的意見。接著,神就向亞伯拉罕透露了祂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計畫。這兩個城市素來都以其邪惡與敗壞惡名昭彰,甚至連亞伯拉罕的親人都曾遭殃。

因著過往的經驗,亞伯拉罕對於自己在這個合作關係中的角色,早已了然於心,因此他毫不掩飾地向神表達他的氣憤:「祢絕對不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正直的人和惡人,把他們一同毀滅的!祢是全地的審判者,難道祢不秉公行事嗎?」(創十八25,當代譯本)。

接下來的討價還價,簡直就像是在中東的市集。如果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會放過它嗎?好吧,如果我能找到五十個義人,就會放過整個城市。亞伯拉罕突然想起他是在跟誰討價還價——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接著又把他的請求降到四十五個人。

四十五?沒問題。求主不要動怒,我真是很大膽。亞伯拉罕一面奉承,一面不放過神:四十?三十?二十?十?神每次都沒有爭論地讓步,最後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創十八32)。

雖然最後還是找不出十個義人,好免掉所多瑪和蛾摩拉之災,亞伯拉罕已經達到他真正的目的,救了他的侄兒和姪孫女。不過,這個事件還是給了我們這些讀者一個忍不住想要揣想的問題:亞伯拉罕在神停止讓步之前,就先停止了他的請求;若是亞伯拉罕繼續討價還價,求神只為一個義人的緣故放過這兩座城市,情況不知會如何?神每次迅速地讓步,會不會就是希望找到一個人,勇於流露神的深厚憐憫之情,願意替這兩座城市一而再地陳情?

正如亞伯拉罕所知,當我們訴諸於神的恩典和慈愛,可怕的神就不見了。「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民十四18)。神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憐憫,並且歡迎我們祈求祂的憐憫。

與神爭論

往後又過了五百年左右,另一個討價還價的高手出現於經文中。神「記念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出二24),親手選拔了一個資歷完整,可以肩負重任的最佳人選。摩西的一生,有一半的時間在當時掌權的皇朝裡學習領導才能;另一半時間,因逃避殺人的罪名,學會了在曠野生存的技巧。還有誰比他更有資格,帶領一群被釋放的奴隸,橫跨曠野行到應許之地呢?

神為了使摩西確信這是神要交付的任務,便用了一個不尋常的現象向摩西顯現:燃燒卻沒有被焚毀的荊棘。當神向摩西宣告這個任務:「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三 9-10),摩西的第一個反應卻是把臉藏起來,不敢看神。

摩西與亞伯拉罕不一樣,打從一開始就喋喋不休。他先假裝謙卑: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這行不通,就用其他的理由推託: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假如以色列人不信我……我向來不是能言的人。神回答了每一個問題,並且顯了幾個神蹟,來建立摩西的信心。摩西還是心不甘情不願:主啊,請你差派別人吧。神忍無可忍,終於發怒,不過仍舊想出一個妥協的辦法,叫摩西的哥哥亞倫與他分擔重任。著名的出埃及事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告開始。

後來,摩西這種厚著臉皮討價還價的本領,卻遭受到最大的考驗——因為神已經受不了可惡的以色列人了。以色列人看過降在埃及的十災,從為奴的景況安然脫身,並且扛走不少財物。他們目睹法老先進的軍隊被水淹沒,日間有雲柱帶領,夜間有火柱帶領,又神奇地得到食物和水﹙造金牛犢的時候,一部分食物很可能還正在肚子裡消化呢!﹚ 以色列人經歷這一切,卻仍然感到害怕,覺得乏味,如果按照神的診斷,他們有「硬著頸項」(出卅二9,卅三3、5,卅四9)的毛病。總而言之,他們否認了這些經歷,寧願要摩西的哥哥——就是神妥協請來幫忙的亞倫——為他們打造一尊金製的偶像。

神受夠了。「你且由著我,我要滅絕他們,將他們的名從天下塗抹,使你的後裔比他們成為更大更強的國」(申九 14)。摩西很清楚神的毀滅能力,他在埃及親眼見過。你且由著我,神這樣說!摩西聽了這句話,並沒有當作一個命令,而是當成為人父母的困擾嘆息。作父母的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卻仍然希望有人從旁攔阻——換句話說,仍有可商討的餘地。

摩西把可以想到的理由,通通搬了出來。看你經過多少麻煩才把他們從埃及釋放出來。你的名譽怎麼辦?試想埃及人會怎樣幸災樂禍!不要忘記你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啊!摩西將神曾給過的應許傾囊而出,有四十個晝夜,摩西俯伏在上帝面前,不吃不喝。神最後讓步了:「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卅三3)。不過,摩西可不滿意,他還要贏更多!於是,神終於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同意,繼續在剩下的路程上陪伴著以色列人。

然而,曾幾何時,這次卻是摩西想要放棄。「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祢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祢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民十一12)。反而是神以慈愛作出回應,叫摩西冷靜下來。神對摩西的抱怨表示同情,並且指派七十個長老分擔他的重責。

摩西並不是每次與神爭論都佔上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他沒有說服神讓他進入應許地(雖然神多年以後在變像山上應允了摩西這個請求)。然而摩西的例子,像亞伯拉罕的例子一樣,證明神歡迎任何的爭論和挑戰,特別當爭論的重點關乎到神的憐憫。我們在爭論的過程中,說不定還會感染到神的品行。

德蘭溪總主教(Archbishop Trench)這樣寫道:「禱告並不是為了克服神的不情願,而是要掌握到神真正的心意。」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