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ans Underground Recycle Bucket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如何讓讀經就像看電影? / 布里格斯(Richard Briggs)

向下

如何讓讀經就像看電影? / 布里格斯(Richard Briggs) Empty 如何讓讀經就像看電影? / 布里格斯(Richard Briggs)

發表  Sundog 周四 10月 02, 2008 6:36 pm

若想從聖經經文聽到神的話,惟一的方法就是得停止在廚房一角播放電視錄影帶,要去到戲院的大銀幕上體會地震,就像我那次看星際大戰一樣……。

有一回我受邀出席某個聖經詮釋座談會,其實我很少參加這一類的會議,那次是針對尼希米記一篇蠻有意思的講章作回應。講員主張尼希米記大半的內容,是針對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的關注,在今天並不適用。討論會來來回回,一直環繞在尼希米記能否應用於今日,哪些能應用,為什麼能應用,何時可應用等問題上面打轉。我在場只因為我略懂一點詮釋學,雖然我對尼希米記並不特別了解。坐在那裡,我不覺得自己說了什麼有益的話,對於聖經哪些部分能應用的討論,只感到被弄得越來越混亂,突然間我頓悟出:問題不是出在尼希米記的內容如何,而是我們講的「應用」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我開口說到:「我不認為聖經是拿來應用的」,我沒再多說什麼,因為在場人士認為我這句話未免離題太遠,不值得追究。不過我現在越來越相信,這個觀念的確值得好好思考,雖然我不見得會以同樣的方式表達。我基本上要捍衛一個觀念,就是當我們說「怎麼應用聖經」,通常會把事情愈弄愈糊塗,其實有些更好的說法可以表達我們的意思。

聖經與「堆肥」……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曾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意象,他說聖經有如「堆肥」,他保證這不是心血來潮亂開玩笑:當新的經文寫下來之後,被丟到舊有的堆肥裡,等到一層層堆積上去,這些經文被擠壓在下頭,在正典裡找到安身之處,就開始生長變化,以不能預期的方式,製造出看待事物全然嶄新的方法。把聖經形容成堆肥,用來描述聖經今天還活生生地說話,算是特別離奇的比喻吧,不可否認這是比較極端(不尋常)的例子。

另有一種比較不那麼誇張的說法,則是問說:「經文到底要向我啟示有關…?」聖經究竟啟示了什麼?我們需要採用較廣闊的視野:聖經是三位一體之神的自我啟示。其實這也正是巴特在他那篇鏗鏘有力的論文〈聖經中的奇異新世界〉所講的。我們讀著亞伯拉罕、摩西、先知、耶穌、早期教會一連串非比尋常的故事,算是歷史記載嗎?從某方面而言,確實是歷史,但怎麼老是選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呢,所以重點應該不在記實。是不是道德之書呢?巴特說:「聖經大部分幾乎不適用於學校的公民與道德課程」,任何父母只要唸聖經給孩子聽,而不解釋為什麼安息日挑柴會致死、以色列到處充滿亂倫和強暴,都會同意巴特這個看法。巴特也同樣不屑於把聖經當「宗教書」來看待:除非定義宗教是人們管理他們的生活及思想,以追求神的方法。原來在聖經裡,我們發現的是神一直向他的子民到處伸出援手,從過去到現在:聖父、聖子、聖靈三一神的啟示。更準確地說,故事述說的方式,讓神更能啟示祂三位一體的獨特身分。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講得比巴特更好。強調聖經是神的故事這一點,更在近幾年異軍突起。部分原因是由於「後現代」(這詞可代表包羅萬象的事情,有好有壞)世界傾向於故事導向。另一原因是用故事來描述聖經的本質,要比形容它是教義,甚至比「系統神學」(狹義的)來得恰當多了。

賴特(N. T. Wright)建議我們可以想像聖經像一齣五幕的莎劇,現有經文已經演出了前幾幕,留下最後一幕讓今日教會即興演出,作為「劇中角色」。我們已經擁有前幾幕:創造、墮落、以色列、基督、教會……,這就是我們的故事,神子民的故事,然後在可能發揮的範疇中,在今天「實行」(implement)出來。這一來,不僅很有創意又很能彰顯聖經的權威性,而且也為「如何應用聖經」提供了很好的回答,不必像當今教會老是停留在把聖經貶低到道德層面,不斷尋找道德原則來應用,好像福音之為好消息,只是為了要我們更努力,好成為道德良善的人。到底法利賽人和稅吏二人誰比較懂「應用」聖經呢?誰又真正領受了福音?

身歷其境的讀經

我永遠不會忘記「星際大戰」這部片子所帶給我的戲劇性衝擊,這部電影於七○年代後期開始在英國放映。那時錄影機、電腦還未盛行,對我這個很容易受感動的男孩而言,這部電影完全捕捉了我的想像空間。尤其是最後一幕特別精彩,X戰機攻擊死星那場大戰,小星船翻來覆去侵入死星戰壕的情景。我緊貼著座椅,隨著大銀幕上的機身左右穿越、上下震動,彷彿置身其中。幾分鐘後電影結束,出到外頭,好似剛從一趟真實的飆車、戰鬥機或是腳踏車之旅出來,從黑暗的隧道重回陽光普照的倫敦街道。從星際世界重新回到我平常的世界,但我這個人卻改變了,因為現在的我,彷彿歷經了一場大戰,從死星劫後餘生。

大體上,我很慶幸當今科技的發展,容許我在自家客廳裡頭,就能觀賞這部電影的錄影帶。但是那種親身去到死星的感受,卻大為遜色,因為電視機周圍有書架、照片、玩具,還有外面汽車呼嘯而過,以及足球踢到籬笆的聲音,整個影像效果,不再使我緊貼沙發椅那般專注。整個情境規模都小了,無法蓋過我的現實世界,我也無法完全投入電影世界裡。

這件事的啟示是什麼?最近我根據使徒行傳十六章 16~34節,講了一篇關於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監獄的故事。由於我已經準備了一個禮拜,十足地沉浸在經文的情節裡,所以禮拜天到了教會,對這段經文印象深刻得不得了,但是其他會眾來到禮拜堂,一點也不知道講道的經文是什麼,心中很可能還念念不忘其他事情,就是這星期裡發生的一堆雜七雜八、又疲又累的事。接著有人朗讀了經文,我走上台準備要講道。當我聽完朗讀的經文,看了看教會四周,這才突然領悟到台下聽道的人現在就像坐著看小型電視螢幕一般。也許這台電視機還放在廚房,他們得一邊注意有沒有東西燒焦了,一邊聽我講使徒行傳十六章。有個使女出現了,跟著是她的主人,後來保羅、西拉下了監獄;然後他們禱告唱詩,然後,糟糕,地震了,接著他們出了監獄,然後是獄卒信主,大家都受了洗,這時該把馬鈴薯放進烤箱,應該開始準備甜點了吧。

我想,這樣觀看小螢光幕上的電影,恐怕是我們大多數人平日接觸聖經的典型模式。難怪會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應用」使徒行傳十六章。我當時告訴會眾,如果他們剛好在第一世紀,也因幫助使女趕鬼而被關在腓立比監獄,又在午夜唱詩的時候碰上地震,那麼這段經文就可以十足地應用在他們身上,會確實地指示他們該怎麼做。

接著我提出建議:若想從這段經文聽到神的話,惟一的方法就是得停止在廚房一角播放電視錄影帶,要去到戲院的大銀幕上體會地震,就像我那次看星際大戰一樣。這一來,在教會聚會半小時之後眨著眼睛出來,你整個人都被所看到的改變了。就是被經文中運行的這位不尋常的神所改變,假使你全神貫注地觀看,祂會按住你在座椅上動彈不得,但你若選用小螢幕,恐怕連祂運行的手你都看不見。

整個聖經故事的「應用」,來自於好好地聽/好好地看,認定這段話語是關乎神是怎樣的一位,也就是在我們基督徒生命當中,一心想要認識並愛戴的這位神,這樣,才可能心意更新變化。在故事當中與神相遇,意味著被改變。

如果這算是聖經的「應用」,也可以。不過對我個人比較不喜歡這樣說,因為那不是我們的意思,所以我寧可說聖經並不是拿來應用的。不管如何,如果真能喚醒人們,讓人認真地面對上帝,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聰明讀經法》第六章)
Sundog
Sundog
拾荒阿伯
拾荒阿伯

文章數 : 104
注冊日期 : 2008-09-30
年齡 : 45
來自 : Taipei, Taiwan

http://philippians.chinarenluntan.info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